访问日期:2025年04月02日----2025年07月30日
一、访问链接:【点击访问】
二、数据库资源历史脉络与特色
1、《方志物产》抄录历程
作为唯一一套方志物产史料集成汇编,《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手抄本方志物产资料》被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其编纂历程始于1955年,万国鼎先生被任命为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今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前身)主任,开启了以手抄形式展开对农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发研究工作。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先后派出百余人的团队前往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家文史单位,抄录了自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国所有行政区域地方志中的物产和农业资料。工作组按照来源志书的类目、行文和体例进行抄录,依据府、州、县、乡的地理区域与志书编纂年代前后进行分类编排。分类装订为《方志物产资料》、《方志综合资料》、《方志分类资料》;共涉及7532部地方志,合计686册、5000万字。
手抄本记载的物产种类反映了特定时地的民生状况,为社会史、经济史、农业史、生态环境史等研究提供史料;编录的各地农作物种植、家禽畜牧历史及品种资源,可以助力学者描绘动植物分布与变迁的地图,进而追溯并还原物种演变的线路图。
2、《方志物产》数字化历程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方志物产》开启了数字化之旅。
2000年,依托科技部“中国农业典籍的搜集、整理和保存”项目,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与张芳教授等开始对《方志物产》手抄本进行电子扫描。自此以后,《方志物产》手抄本资料逐步具有了电子化的电子图像版本。2005年,王思明教授和惠富平教授等对《方志物产》电子图像进行文本录入,制成《方志物产》电子文本,是《方志物产》资料数字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王思明教授团队开启了方志古籍数字化保护和文本转换的工作,完成了《方志物产》从扫描图像到电子文本的人工转录与校对工作,为后续数据化、知识化、平台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方志物产》数智化展望
自2008年开始,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包平、卢勇教授团队在既有基础上,启动了中华方志物产文献补遗、辑录和知识智能化整理工作,将资料范围拓展至正史、农书、博物志、异物志等多元文献,使中华物产资源增补至4900万字,并逐步开始活化利用。团队还深入开展了智能整理与知识挖掘,为后续与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共同建设中华物产大语言模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数据库功能特点
1、分类清晰:数据库遵照手抄本分类形式,分为“方志物产”“方志分类资料”“方志综合资料”三类图书。资源合计4900余万字,涵盖晋代至民国、全国大部分行政区域的方志物产文献资料。为在方志文献内开展物产农学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文献支持。
2、体例严谨:提供详尽的方志资料时间、地域及物产专题信息,用户还可对照阅读手抄本《方志物产》原书页面与数字化文本。
3、阅读工具多样:配备收藏、笔记、划线、联机词典、阅读页版式调整、图像调整等功能,支持个人中心统一管理,提升阅读流畅度。
4、检索功能强大:可进行快捷检索、二次检索、高级检索等多种检索模式,支持地域、物产专题、全文、抄本书名、方志书名、章节名等检索范围,以及汉字关联、同义词关联与忽略标点功能,全面满足用户各类检索需求。
5、聚合检索结果:利用条目化技术,用户可从多维度概览检索词在各手抄本、古籍方志中的命中情况,汇合阅览,察其总纲,实现碎片化知识系统化整合